一场因餐饮消费引发的舆论风波,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一位互联网领域知名人士老罗的用餐体验分享。老罗一行人在西贝就餐后,认为菜品价格偏高,口味缺乏惊艳感,且分量不足。随后,他以当下备受关注的“预制菜”话题为切入点,在网络上发表了相关吐槽内容。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互联网热议的焦点。
然而,西贝老总对此事的回应却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在互联网这个情绪容易集中爆发的平台上,老总选择表达自身的委屈与不满。但这种做法并未获得公众的理解,反而激起了更多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多年来,西贝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些负面印象,如性价比低、疫情期间共享员工举措引发争议等。此次事件成为了这些负面情绪的爆发口,众多消费者纷纷表达对西贝的不满,一些追求流量的网络参与者也借机推波助澜。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期视频中,主持人曾试图为西贝老总提供解决方案,建议其向老罗道歉,举办西贝开放日活动,邀请老罗担任美食推荐官,并推出老罗菜单,以实现共赢。但西贝老总却强硬回应“这生意我可以不做”。这一态度与钟薛高破产事件中,创始人一味强调雪糕质量无问题,却未意识到消费者对质价比不满的情况颇为相似。消费者对钟薛高的不满,并非单纯针对质量,而是长期积累的对质价比过低以及品牌态度的不满。
近年来,包括钟薛高、爱康国宾、百果园等在内的多个行业头部企业,都因创始人言论失误而陷入公关困境。究其本质,是这些企业创始人存在“精英本位”思想。在企业内部,他们可能难以听取他人意见,我行我素,期望他人理解与共情。但在面对广大消费者时,这种态度显然行不通。在舆论场中,企业代表的往往是资本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此时,企业更应放低姿态,展现大格局,以真诚的态度应对公关危机。
西贝老总还表示要起诉老罗,这一举措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老罗作为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人物,深谙流量之道,起诉行为或许正中其下怀。而从起诉内容来看,若以老罗造谣西贝使用预制菜为由,也难以站稳脚跟。预制菜之所以成为舆论敏感话题,是因为公众对其接受程度存在矛盾心理。国家法律标准与公众心理标准存在差异,且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消费者虽不喜欢,但出于出餐快、标准统一、价格相对较低等因素,往往选择接受。此次西贝成为消费者情绪的出口,若继续围绕预制菜问题纠缠,恐怕会对品牌造成更大损害。
不过,西贝并非没有转机。尽管多年来消费者对西贝存在诸多吐槽,但西贝依然能够在市场中立足。观察发现,西贝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带孩子的家庭。在家长心中,西贝是能够让他们放心的就餐选择,这是西贝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相信西贝在食品安全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因此,西贝当前强调自身非预制菜的做法意义不大,因为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并非由行业或法律定义。餐厅经营不仅要合规,更要赢得人心。
此前,北汽集团在面对“黑公关”时,因背后有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六个部门支持而底气十足。相比之下,西贝在处理此次舆论危机时,线下工作部署和公关策划明显不足。这反映出企业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的不成熟,或许市场会对此类嘴硬的企业家给出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