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预制菜引发的风波,让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源于公众人物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指向性明确的吐槽,瞬间点燃了网络讨论。
面对数千万粉丝的质疑,贾国龙选择硬刚回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硬表态:"餐厅没有一道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哪怕生意不做了,这个官司也要打到底。"这种针锋相对的姿态,将原本的消费争议升级为品牌与公众人物的公开对峙。数据显示,事件发酵后西贝遭遇客流断崖式下跌,9月10日至12日三天间,全国门店日营业额累计减少超400万元。
为自证清白,西贝迅速启动危机公关。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同步推出"透明厨房"行动:公开罗永浩同款菜单,开放后厨参观通道,承诺"不好吃不要钱"。贾国龙在当日召开的1.8万名员工大会上强调:"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这场被命名为"跟罗永浩之战"的内部动员,将企业应对推向高潮。
罗永浩的回应更显强势。这位以"真还传"闻名的企业家,不仅在微博应战"好,来吧",更抛出10万元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9月12日晚8点半,他临时开启的针对西贝的直播,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即突破10万。截至当晚9点半,罗永浩已连续发布30余条相关微博,强调事件核心是推动预制菜市场透明化。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预制菜认知的深层分歧。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明确指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排除主食类、中央厨房菜品及即食食品。但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现场采购原材料制作的菜品才算非预制。
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释:"所有菜品都需要预制工艺,比如鱼翅需提前数天发制,红烧肉要提前十几个小时制作。出餐效率越高的企业,预制程度越高。"他透露,西贝曾于2020年推出"功夫菜"系列预制产品,但因消费者抵触已全部下架,目前门店100%无预制菜。对于价格质疑,他直言西贝上半年利润率不足5%,"优质平价"策略被误读为高价是行业"最大冤案"。
值得关注的是,西贝正处于IPO筹备关键期。贾国龙曾在2023年新年致辞中明确,计划通过三年高质量发展,于2026年完成千亿市值IPO。今年9月1日,他再次公开表示"2023-2025年报表相对好看,希望2026年上市"。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无论官司输赢,都已对品牌形象造成实质性冲击。据内部人士透露,近期门店客流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0%,部分核心商圈门店出现空桌现象。
行业分析师指出,预制菜争议本质是消费认知与企业运营模式的碰撞。在餐饮标准化趋势下,如何平衡效率与消费者预期,将成为所有连锁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这场由公众人物引发的品牌危机,更暴露出企业在应对新型舆论场时的策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