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清北人才涌入是否成行业“预警信号”?经济下行下的名校困境与思考​

2025-09-13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当清北毕业生扎堆涌入某个行业时,这个行业的黄金期可能只剩下8个月。”脉脉研究院对十大顶尖高校就业情况的追踪,得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从外企到金融,从互联网大厂到教育机构,历史似乎总在重复一个相似的剧本:当名校生成为行业主力军时,衰退的阴影往往已悄然逼近。

二十年前,外企是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十五年前,金融与投行成为名校生的首选;十年前,互联网大厂校招横扫清北复交;五年前,北大文科生中八成考取教师资格证。如今再看这些行业:外企裁员潮不断,金融业从朝阳走向夕阳,大厂35岁危机成为常态,教育机构在“双减”政策下遭遇3000万人大裁员。这种“名校学历=行业冥灯”的现象,正在多个领域反复上演。

深圳中学2021年以30万年薪招揽清北博士的盛况犹在眼前,如今降薪传闻却已甚嚣尘上。这种反差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行业开始大量吸纳顶尖人才时,往往意味着其已接近饱和状态。反观处于上升期的行业,因前景不明、收入一般,鲜少有清北毕业生问津。正如互联网黄金十年,真正支撑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北航、北邮等院校的毕业生,而非清北学子——后者大多选择赴美深造,追逐硅谷的高薪。

这种选择差异源于清北毕业生的认知惯性。在优绩主义体系下成长的名校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更早陷入“路径依赖”。他们习惯于沿着既定轨道向上攀爬:在学校卷成绩、卷分数、卷考研,进入职场后卷薪资、卷职位、卷编制。一位清华学生曾向媒体透露,自己大学四年出校门不超过8次,因为身边“大神”太多,稍有松懈就可能错失机会。这种高压环境造就了“清华既能成就人,也能摧毁人”的特殊生态——在这里,评价标准只有“优秀”,一切都要出类拔萃。

经济下行期,这种认知惯性愈发明显。当大部分行业走下坡路时,清北毕业生会惯性选择就业安全区。北大博士应聘城管、半数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等现象,正是这种选择的结果。他们宁可去大专院校任教,也不愿冒险创业创新。这种“求稳”心态导致一个悖论:看似最不会失业的名校生,反而成了行业衰退的“风向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曾指出,经济危机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其职业发展轨迹会永久性落后于繁荣期毕业生。原因在于衰退导致的初始收入下降,会通过“职业路径锁定效应”长期限制个人发展。危机周期的毕业生往往被迫进入低质量企业或非对口岗位,这些早期选择可能长期阻碍其晋升空间和技能积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学生反而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学渣卷不动高考,便转去职业院校;普娃卷不动985/211,就选择铁路、师范、警察学校等实用型专业。今年高考后,警官学院成为热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江苏的录取最高分达663分,这种现象被视为“过度内卷”的典型——学霸家长因经济压力,过早为孩子规划“安全路径”。

这种差异背后,是名校生面临的独特困境。他们没有更多选择,只能沿着“卷高考—卷考研—卷编制”的路径前行。北大在读期间考教资成标配,毕业考编进体制被视为“最优解”,因为任何偏离主流的选择都会招致周围人的凝视。像动画导演饺子那样在家待业两三年做创作,对清北生而言几乎不可能——他们的优秀来自既定轨道,成就的上限也被困在了这里。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圆桌派》中曾指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被PUA。因为高等教育始终强调“突破舒适区”,要求人们接受痛苦而非舒适的选择。这种教育模式筛选出的,往往是“绵羊式精英”——那些不听话、有想法的学生,可能在报考阶段就已放弃。北京某679分考生拒绝北大强基计划调剂,转而选择浙大人工智能专业的案例,正是这种筛选机制的写照。

当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时,优秀人才的生存策略值得深思。如果一个苗子仅考虑“养活自己”,或许会将自己置于更大风险之中。毕竟,在变化莫测的时代,真正的安全可能不在于循规蹈矩,而在于敢于突破既定轨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