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接连推出两款面向消费者的AI新产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先是阿里巴巴上线了面向C端用户的重要项目“千问”,紧接着蚂蚁集团也发布了主打多模态生成能力的“灵光”,两款产品均瞄准个人AI应用入口,展现出阿里系在AI赛道上的战略布局正在加速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在蚂蚁集团发布“灵光”的同日,有网友在蚂蚁园区偶遇马云。照片中,马云佩戴工牌、头戴白色鸭舌帽,与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CEO韩歆毅并肩而行,三人边走边谈的画面引发外界对阿里AI战略的诸多猜测。尽管马云已淡出日常管理,但其每次公开亮相仍被视为阿里系战略方向的重要风向标。
从产品定位来看,“千问”与“灵光”虽同属C端AI应用,但功能侧重各有不同。“千问”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如Deepseek或ChatGPT,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除基础对话能力外,其核心优势在于整合生活服务场景,目前阿里巴巴已将地图导航、外卖订餐、票务预订、办公学习、电商购物、健康管理等高频功能接入该平台,试图打造一站式AI生活入口。
而“灵光”则选择差异化路线,其技术路径与Gemini3.0类似,主打多模态内容生成与轻量级应用开发。该产品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移动端实现“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用户可通过对话直接创建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的微型程序。首批上线的三大功能模块——“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支持3D模型、音视频、动态图表、交互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显著提升了内容生成的丰富度与交互性。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阿里系同时推出两款C端AI产品,反映出其内部已就抢占个人AI入口达成战略共识。这种“双线并进”的模式既非完全竞争的“赛马机制”,也非简单协同的统一布局,而是基于不同业务场景与技术优势的差异化探索。例如,“千问”依托阿里生态体系的生活服务资源,侧重实用场景覆盖;“灵光”则凭借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积累,聚焦内容生成与轻应用开发,两者形成互补态势。
随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个人应用入口的争夺已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阿里系此次集中发力,不仅展现了其在AI领域的全面布局能力,也透露出通过多元化产品矩阵构建竞争壁垒的战略意图。至于这两款产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有待用户与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