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家面对不同的人生阶段与企业境遇,他们的思考方式与表达路径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俞敏洪与于东来,两位在不同领域深耕的企业家,各自在关键时刻写下的两封信,恰好成为“出世哲思”与“入世实干”的生动注脚。
2025年,俞敏洪在南极的冰原上写下了一封长信。彼时,新东方已完成转型,东方甄选成为直播电商领域的热门品牌,但企业内部的人事变动却让他屡次陷入舆论漩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极地,他以企鹅为伴,用文字梳理内心的孤独与困惑。信中少有对现实的直接回应,更多是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仿佛在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答案。这种“诗与远方”的表达,让不少网友感慨:“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在工位改PPT。”共情的门槛虽高,却也引发了对“成功者精神世界”的广泛讨论。
而二十多年前,于东来在胖东来遭遇至暗时刻时,也写下了一封影响深远的信。2003年,这家河南本土企业刚经历创业失败,又因火灾事故陷入危机。于东来没有选择逃避或沉默,而是直面员工与顾客,用“血泪经历”坦诚分享对责任的理解。他写道:“企业可以倒闭,但不能丢掉对人的尊重。”这封信不仅成为胖东来企业文化的起点,更奠定了“不追求规模,只追求幸福与真诚”的经营理念。如今,胖东来以独特的服务模式与员工关怀成为行业标杆,这封信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两封信的差异,本质上是企业家应对困境的不同路径。俞敏洪的南极之信,是转型成功后对精神世界的抽离与反思;于东来的企业内部信,则是低谷期对现实问题的直面与担当。前者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巅峰时刻的孤独与哲思;后者如一把钥匙,解锁了逆境中的破局之道。
对于普通打工人而言,俞敏洪的信或许更像“远方的浪漫”——它遥远、抽象,却能引发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而于东来的信则是“眼前的实在”——它具体、温暖,直接回应了职场中最朴素的期待。对创业者来说,前者是“巅峰时的哲学叩问”,提醒成功者勿忘初心;后者是“低谷时的破局指南”,告诉失败者如何重拾信心。
两种风格,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用之别。当企业面临转型阵痛时,俞敏洪式的“抽离”或许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当团队陷入迷茫时,于东来式的“坦诚”则更能凝聚人心。企业家精神的魅力,正在于它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而这两封信,恰好是这种双重特质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