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董事长韩晓军近期在接受专访时,深入探讨了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他指出,这些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不仅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更是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已经成功研制了一大批国产化首台(套)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然而,韩晓军强调,部分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的后续迭代与优化升级。这一现状引发了他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国产化关键零部件应用的深入思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韩晓军围绕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和工业母机用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以及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他呼吁,在清洁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入选国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产品,以提高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韩晓军进一步指出,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已经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全面突破。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先进冶金等多个重要领域,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难题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机重装作为高端重型装备研制的旗舰企业,成功研制出一批核心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为C919大飞机、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韩晓军认为,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和工业母机用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他建议,应鼓励主机厂依据全球供应能力、价格和交货期等因素进行市场化选择,以提高国产化零部件的竞争力。
韩晓军还高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他指出,当前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尚不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存在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情况。特别是在重机行业,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仍有待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韩晓军强调,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定制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技能水平。这些人才的成长成才需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因此,他建议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企业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更好地发挥领军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支撑新时代重大技术装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