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举行,期间,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是“大模型的基石”——数据。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中国已发布的大模型数量高达1509个,在全球3755个大模型中独占鳌头。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在AI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凸显了数据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大会上指出,AI的发展正经历从模型竞争向数据竞争的转变。这意味着,在模型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了决定AI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大会现场,各种智能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机器人之所以如此“聪明”,背后离不开大模型的支持。然而,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数据消耗量的急剧增加。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徐立表示,虽然互联网数据在大模型发展的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这种数据资源正在逐渐枯竭。他强调,AI要想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就必须走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结合,加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何聪辉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数据基础设施是智能时代的重要支撑,AI数据正经历从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变。这意味着,未来AI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王绍兰则从行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数据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互联网数据在数量上可能已经耗尽,但质量上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同时,他还强调,大量行业数据仍然沉淀在行业中未被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通过行业场景来激发其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