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这一变革源自对传统研究方法的超越与“新艺术史”理念的兴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考证与风格分析,而是借助跨学科视野,重构了中国艺术史的叙述框架。
在这一背景下,高居翰(James Cahill)的《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一套五册)中文版于2023年面世,标志着海外中国绘画史研究范式的重要转换。这套著作系统探讨了元代至清代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通过高质量的书画图像与文字分析,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高居翰的研究路径从早期的风格分析逐步转向艺术社会史研究,尤其关注社会地位、地域及生活模式对画家的影响,这一转变在《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及《山外山:晚明绘画》等作品中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巫鸿的新作《中国绘画:元至清》作为“新艺术史”范式的又一力作,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变革。巫鸿在该书中尝试突破以重要画家为线索的传统模式,转而关注更加世俗、边缘和多元的社会角色,如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等。他还建立了以媒材、流派与地域为核心的分层叙事结构,深入探讨了图像的物质形式、展示方式以及不同流派与地域间的互动。
在社会学视角下,艺术史的研究亦呈现出新的面貌。朴钟弼教授的《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一书,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晚明时期画谱的繁荣现象。作者指出,画谱的流行与晚明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它不仅是艺术品位与鉴赏力的提升工具,更是连接消闲文化与阶级权力的桥梁。画谱的普及推动了精英与市井阶层在文化艺术层面的互动与融合。
在国内,学者们的探索同样引人注目。朱万章的《应物而祥:明清花鸟画的另类视野》一书,以明清时期具有祥瑞寓意的花鸟画为切入点,不仅探讨了画作的艺术价值,还深入分析了审美与民俗等因素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书中涉及的画家既包括名家巨匠,也不乏在画史上较少被关注的“隐逸者”,展现了文人画与世俗文化的交融过程。
邹广胜的《异彩辉煌:魏晋南北朝文学、绘画、书法关系研究》则另辟蹊径,将文学、绘画与书法视为互文性整体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士人的多重身份以及文学与图像中的共同形象,作者揭示了这一时期诗、书、画交织的审美风尚,以及中国绘画从质朴走向生动的重大转折。该书在艺术理论层面凸显了语言与图像的共时性关联,为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自21世纪初期以来,“新艺术史”理念在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兴起,为中国绘画史研究带来了新思路与深刻变革。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质疑,但这些研究无疑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