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书写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场心灵的滋养之旅。步入校园,教室里常常可见学生们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地在练习书法,这一幕幕场景成为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大同校区的教师们深刻意识到,学生的书写问题远非字迹潦草那么简单,它关乎学习效率、学习习惯,乃至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情趣。为此,学校明确提出目标:“让每个孩子爱上书写,掌握规范书写,为能写出一手好字而自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精心构建了一套包含基础、拓展与活动的“三级课程”体系,让书写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在“写字专修课”上,语文教师从坐姿、执笔等基础教起,细致入微地指导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汉字结构的布局。通过实物投影和微课示范,教师们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书写动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例如,在讲解“竖钩”的写法时,教师会分解动作,强调顿笔的方向和力度;在教授左右结构的字时,则运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字间穿插避让的奥秘。
学校还要求语文教师在识字、阅读课上融入“书写指导与练习”环节,学习生字新词后立即引导学生在田字格本上规范书写。结合字义、字形特点进行指导,如学习“森”字时,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木”字的大小变化和位置关系;学完古诗后,安排时间让学生抄写喜欢的句子。这种“边学边写”的方式,使书写成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养成。
为了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系列“微课”。练字课上,学生们沉浸在书写的世界中,磨炼笔尖功夫的同时,也培养了沉稳的心性和专注力。习字课则侧重于培养严谨的书写态度,教师关注作业本上的卷面整洁度和字距行距的均匀程度,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研字课上,学生们化身为“汉字小侦探”,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动画、小组讨论,探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背后的故事,激发了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赛字课和晒字课则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班级“书写小明星”评选和年级“规范字书写大赛”,学生们在竞争中点燃了书写的热情。教室角落、走廊展板乃至校园公众号,都成了学生们展示得意之作的舞台,被认可和赞赏的喜悦与自豪感油然而生。鉴字课上,教师精选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和学生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在社团活动课程中,学校成立了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社团,为对书写有浓厚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创作性练习的机会。社团成员们在温馨的氛围中观摩作品、交流心得,书法水平显著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愈发深厚。学校还定期在校园内外举办书法作品展,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向社会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校际、区域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春节前走进社区、敬老院书写春联和福字,传递温暖与服务。
学校还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书法创作比赛,开展汉字创意活动,如树叶拼贴汉字、彩泥塑造立体字等,打破传统书写的边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的无限可能和艺术趣味,让书写“活”了起来。
从语文课的“微练笔”到每周的“专修课”,再到拓展微课、社团活动,乃至校外的社会实践,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书写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入的链条,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亲近汉字、热爱书写,不仅作业和试卷的书写更加工整、规范,还在书写过程中培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